2017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新课标解读(二)
胡兰雪
在教师招聘考试中,对于新课标的考查是一个重点。能否深入理解课程标准,直接关系到考生分数高低。理解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能更好地帮助考生把握重点,并在考试中灵活运用。上篇重点解读了高中语文课标的课程理念、课程设计思路和课程总目标,本篇针对高中语文必修课程目标和选修课程目标进行解读,并对两类目标需要重点把握的部分进行圈画。
一、高中语文必修课程目标
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
阅读与鉴赏目标
课程目标中关于“阅读与鉴赏”共有12条要求,综合起来看,应把握以下几点:
1.把“鉴赏”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将鉴赏与阅读并列,体现了高中语文教育的新高度。课程标准提出四项鉴赏要求:
第一,要有“积极的鉴赏态度”。第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第三,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第四,鉴赏活动中了解一些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表现手法及有关作品的背景材料,了解的目的是为了“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这其中,应高度关注“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这是鉴赏的最本质要求。
2.高度重视阅读过程和方法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一些的阅读方式和方法,并就阅读过程中学生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要求“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要求“注重个性化的阅读”;要求“学习探索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目的是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四是要求“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度等阅读方法”,注意要针对不同的阅读目的和阅读材料;要求“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对古诗文要求能诵读;要求转变学习方式,“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要求“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能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以便能及时有效地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3.重视文化传承,提高文言要求
课标加大了学习古诗文的难度,把高中文言文教学由过去的以落实字词句为目的的串讲式教学转变为全面落实三维目标的整体教学。同时调整了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教学方向。从教学大纲中要求把把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的用法作为教学和学习的重点,而新课标要求为“了解”,但强调举一反三,重视阅读与实践相结合,注重运用。
4.将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学习背景之中
过去的阅读教学空间过于狭窄的缺陷,表现在阅读学习的内同过于限定在课文上,阅读学习的空间过于局限在课堂里。现在阅读学习的内容,不仅仅是课文,还应包括课文之外的丰富文本。还强调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的有机统一,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同时强调“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表达与交流目标
课程标准中关于表达与交流共列出9条要求,包括写作和口语交际两方面的目标。这些目标反应着表达与交流的新理念。
1.强调学生的思想者角色
过去的写作教学,总体来说,把学生的身份定位在学习者的角色,学生的写作过多受规范约束,新课标强调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就是强调在高中作文活动中要强化学生作为思想者的角色,强调作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并思考社会、人生和自然,逐步形成对社会、人生和自然的认识,为作文提供强大的内驱力。
2.兼顾“为自己写作”和“为不同读者写作”的双重目标
表达与交流目标第二条指出:“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这是就“为不同读者写作”而言的。第四条指出“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第三条也说“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这里强调的是个性表达,创新精神,使学生在作文活动中不断地审视自己,促进自我不断升华。这些要求是就“为自己写作”而言的。课程目标强调要实现以上的双重追求,这反映了在作文功能认识问题上的巨大进步,意味着高中学生作文价值取向的重大调整。
3.强调在作文活动的宏观过程中培养写作能力
作文活动时一个宏观过程,是积累、表达、交流几个方面相互融合、相互依托,不断提高发展的一个过程。课标强调将作文准备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统一起来,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
一是要养成积累生活的习惯(第1条)。二是要养成与他人合作的习惯(第6条)。三是要养成课外练笔的习惯。课标中规定“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这是作文速度上的要求,“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这是训练作文基本功的必然要求,同时,这一要求将具体的写作行为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使写作贯穿于课堂内外。
4.将口语交际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课程标准在口语交际方面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强调口语交际中的情感态度,课标中要求:“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善于倾听”。
第二,重视口语交际效果。“注意口语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借助语调、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这里强调两点:一是表达的恰当,恰当与否是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而言的;二是充分发挥口语的优势,使有声语言和形体语言在交际中锦上添花。
第三,突出公开演讲式的交际能力。在口语交际中,说话能力包括日常说话式和公开演讲式两个方面。公开演讲式的交际方式包括演讲、辩论、报告、朗诵等。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学会演讲”,对演讲的要求是“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对演讲的要求明显高于义务教育阶段中提出的要求,后者要求是“能作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课程标准还就辩论、朗诵提出了具体的目标。
在众多的公开演讲式口语交际项目中,课标特别提出演讲、辩驳、朗诵三种交际方式,并就其提出较高目标,这是口语交际发展到高中阶段的必然选择,也是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目标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新课标就五个系列的选修课程分别提出了课程目标。
1.关于“诗歌与散文”
诗歌与散文总的目标是“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围绕这个总目标,该部分的课程标准着重强调一下几点:
重在鉴赏。鉴赏是学习诗歌与散文系列的基调。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讲究方法。鉴赏是以一定量的积累为基础的,同时鉴赏要学习并运用恰当的方法,对“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应“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要“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并要求“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另外,“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是过去没有提出过的要求。
重视创作实践。课标提出“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的创作”这一要求,并提出“组织文学社团”,要求在创作活动中注重“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2.关于“小说与戏剧”
本系列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戏剧作品(包括影视剧本)的兴趣,从优秀的小说、戏剧作品中吸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
与诗歌散文系列的课程目标要求相同,学习小说与戏剧这一选修课程的基调仍然是“鉴赏”,强调恰当运用阅读鉴赏的方法以及重视创作实践。不同的是,其鉴赏取向更多的是指向“评价”,对作品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新颖的见解,这些感受和见解形成文字,就完成了对作品的评论。
课程标准还就小说戏剧的鉴赏方式提出了要求,有朗诵、表演、比较研究、专题研究等。
3.关于“新闻与传记”
新闻课程目标强调:一是强调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二是要明确阅读新闻的要求。阅读新闻既要“能迅速、准确地捕捉基本信息,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作出自己的评判”,又要“了解其社会功用、体裁特点和构成要素,把握语言特色”。三是要落实写作实践,尝试新闻写作。
传记课程目标:一是围绕读提出的目标,要求“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回忆录等作品,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二是围绕写提出的目标,要求“认识传记作品的基本特性。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
4.关于“语言文字应用”
语文文字应用课程的不同之处就是强调“应用”,目的是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
文、用语文,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课标列举了语言文字应用的领域,一是在阅读领域应用语言文字,二是在应用文领域应用语言文字,三是在交际领域应用语言文字,并就每个领域的应用方式和程度提出了要求。
课标还强调要关注语言文字应用中的现象和问题,“思考语言文字发展中的新问题”,“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作出解释”,努力在语言文字应用过程中有所创新。在语言文字应用方式上,提出要“拓展运用语言文字交流的途径,学会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交流”。
5.关于“文化论著研读”
文化论著研读系列课程的总目标是“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
文化修养”。在开展文化论著研读活动中,对待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以及当代文化,要有“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要通过多种途径以“文化专题研讨”的方式进行。
文化论著的阅读,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阅读程度方面的要求。要求“整体了解论著内容”,“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对论著中的疑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二是阅读方式方法上的要求。阅读方法上:“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选读其中的重点章节”。阅读方式上:“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
从长远意义上讲,文化论著研读课程应使学生在文化论著研读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思考、交流能力和认知水平,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